>>您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快递
农耕文化博物馆:
留住农耕记忆 守护一方乡愁
2024-04-15 08:11:23   
2024-04-15 08:11:23    来源:宁夏日报

截图20240415080740.png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之根,传统文化之魂,悠久而厚重,苍茫而辽远,更是一代人的乡愁和记忆。

  固原市梁云文化大院、中卫市沙坡头区陈进德农耕文化小院、盐池县张建明民俗文化馆、灵武市梧桐树乡农耕文化馆……近年来,宁夏各地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农耕文化博物馆,向人们展示着传统农耕生产生活器物,还原着农耕生活场景,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乡村文化聚集地。这些农耕博物馆传承着绵延不绝的乡愁文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文化活力。

张建明民俗文化馆:

跟着老物件穿越时空

  老农具、老放映机、老唱机、老纺车、老耧车、老缝纫机,老式电话,印着时光痕迹的搪瓷脸盆和杯碗,还有旧闹钟……3月中旬,记者走进盐池县城东古城墙瓮城城楼下的张建明民俗文化馆,各式各样的老物件让人目不暇接,一件件老物件、一个个生活场景,都是岁月的痕迹,仿佛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农具,地上摆放着老式柜子、桌椅和各种生活用品,听着民俗文化馆馆长张建明如数家珍的介绍,我们仿佛回到了久违的田园生活。

  今年55岁的张建明是土生土长的盐池人,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充满了情感。

  “现在农民生活越来越好,我们生活中,再也用不到这些老物件了。”2009年,张建明开始收藏老物件。2018年,在盐池县政府的支持下,张建明创办民俗文化馆,收藏了宁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农耕文化珍贵物品3万多件。

  张建明民俗文化馆不仅有明清时期、民国时期的各种农耕器具,还有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家具电器,衣柜、钟表、花瓶,更有明清时期、解放初期等反映盐池的盐文化、中草药甘草、二毛皮制品、地方工业用品的展品4000余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宁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审美、劳动、居住、风俗、民俗、民艺、民风、民情等。

  “这架纺织机,距今已有80多年历史。”张建明说,纺织机是2015年在古城墙边一个废弃的窑洞里发现的,是1941年盐池县第一家工厂——盐池元华工厂仅有的几架织布机之一。这架纺织机虽然年代久远,但有专家说如果把它修复了以后还能使用,老一辈人的精湛手艺,真是令人感叹。张建明打算再搜集一些纺织机生产的原材料,把织布机 “立体复活”,再造生产场景,参观者可以亲自动手尝试织布,体验传统的农耕农具。

  “张建明民俗文化馆传承、保护、挖掘了革命老区盐池县的历史文化遗产,展示了宁夏地区厚重文化底蕴和农耕文化的无限魅力。”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刘国君告诉记者,张建明民俗文化馆创办以来,接待了数十万参观者。仅今年春节期间,参观者就达近万名,参观者通过了解农家用具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变化,看到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变迁。(记者 张 涛 刘惠媛 马照刚)

梧桐树民俗文化博物馆:

风车悠悠讲述稻香流年的故事

  3月中旬,在灵武市梧桐树乡梧桐树民俗文化博物馆,记者看到了一个大木头柜子,它便是“风车”,用簸箕将脱粒或碾磨后的稻谷、小麦、豆类等倒入顶上的风车斗中,使劲摇动把手造风,持续的风就把较轻的杂物或糠壳,从出风口吹出去,谷是谷,秕是秕,各归其位,留下颗粒饱满的粮食。

  “风车”悠悠似在讲述稻香流年的故事。在过去,“风车”是一件大型农具,一般农家不太容易置办得起,所以要用时,总是向人家借。

  “这个风车是我二十年前收来的,目前在宁夏的农耕馆里,它是最完整的。现在,每逢秋天,还有村民来借它用呢。”梧桐树民俗博物馆负责人肖天奎说。

  锄头、爬犁、背篼、笸箩、煤油灯,粗陶罐、大瓷缸子……在梧桐树民俗文化博物馆,一件件老物件呈现在眼前,展现了上一辈人辛苦劳作、生产生活的场景,鲜活的农耕记忆与乡愁扑面而来。

  “这个馆体验感特别强,从这里能找到我们小时候所见、所使用过的老物件,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农具,地上摆放着老式柜子、桌椅和各种生活用品。让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感触特别深。”参观者杨森君说。

  灵武市梧桐树村临近黄河岸畔,文化底蕴丰厚,民俗文化极其丰富。2017年,依靠农业产业富起来的灵武市梧桐树村村民,在肖天奎的倡议下,纷纷拿出了家中收藏的老物件,成立了梧桐树村民俗文化博物馆,肖天奎也将自己20多年来收藏的古钱币、黄河奇石、字画、通信设备、民俗用品、老物件、农耕劳动器具、手工器具等各类文物近2000件(套)以公益形式免费供人们参观。目前,该博物馆共有7个文化展厅,仅农耕机具就有1000余件,还有“记忆中的老物件”百余件。

  肖天奎告诉记者,这些身载历史的各种展品,为村民们留住了乡愁,留住了属于他们的共同记忆。(记者 张 涛 刘惠媛)

留住农耕记忆 守护一方乡愁


梁云文化大院的镇馆之宝——有200多年历史的牛皮灯影 。记者 张 涛 摄

陈进德农耕文化小院里的老物件展览室。 记者 张涛 摄

灵武市梧桐树民俗文化博物馆负责人肖天奎演示如何使用风车。记者 张涛 摄

陈进德的彩绘作品《龙》。记者 张涛 摄

张建明展示收藏的老物件。记者 马照刚 摄


梁云文化大院:

穿梭百年的“光影”传承


  在固原市原州区中河乡庙湾村梁云文化大院,梁云一边用双手操纵灯影人,一边吼着秦腔,表演着皮影戏。

  “道尽世间千百态,一张皮影演人生”。梁云文化大院最吸引人眼球的要数形态生动、色彩艳丽、惟妙惟肖的皮影收藏,这也是梁云“压箱底”的收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控制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梁云介绍,皮影的图案设计大量运用了吉祥文化的寓意,表达了人们对于幸福安康的向往。

  梁云祖籍陕西,祖上就是当地有名的老艺人,从爷爷辈就开始演皮影。

  “这是祖传的牛皮灯影,已经有200多年历史了。”3月中旬,梁云告诉记者,他跟父辈们学会了做木工、皮影制作,除了祖传的几套皮影,文化大院里展出的皮影都是自己制作的。

  梁云文化大院是宁夏第一家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被自治区命名为“皮影文化传承基地”,梁云也是固原市皮影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2011年,梁云拿出40万元积蓄,在子女的帮助下在自家院里盖起了一座演艺大厅,2012年挂牌成立“梁云文化大院”,2013年自筹资金建起了宁夏第一家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陈列馆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2015年6月,梁云文化大院被命名为自治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基地。

  ,让梁云从皮影制作开始,打开了发掘农耕文化遗产的闸门,早年遗弃不用的农具成了他眼中的宝贝,农村老手艺人做的工艺品成了无价之宝,统统被他收集起来,集中在大院里展出。

  梁云文化大院的农耕文化陈列室、皮影艺术展示室、剪纸艺术展示馆、非遗物质展示馆,存放着梁云夫妇从各地收集起来的展品,书法、剪纸、绘画、刺绣、手工艺品、农具、书籍……令人目不暇接。还收藏了不同年代的农耕用具、瓦塑、剪纸、刺绣、皮影等300多件。梁云表示,随着传统农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在的年轻人对农耕时代的老物件比较陌生,为了留存记忆,守住传统文化,文化大院自建立起就免费供大家参观。

  “从农耕具、剪纸、花灯、香囊到皮影,这些展品其实就是过去农村的鲜活生活的见证。”梁云说,退休后他和妻子朱彩霞两人常常在自家小院唱戏,吸引了左邻右舍前来观看,大院里聚起了人气,也丰富了当地百姓的文化生活,农闲时大家就聚在大院听戏、学剪纸,群众素质得以提升,村风村貌也越来越好。

  “文化大院已经成为外地人来固原的打卡点,不少人慕名前来参观。”梁云说,希望文化大院为人们了解农耕文化提供一个平台,让人们回忆过去,记住乡愁。(记者 强永利 张 涛 刘惠媛 陈 思)

陈进德农耕文化小院:

青瓦白墙一笔一木诉乡愁

  3月下旬,在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牛滩村“中卫古建筑彩绘”非遗项目传承人陈进德的农耕文化小院,陈进德正在伏案挥笔。大针扎谱后扑粉放印,一支沥粉尖顺着印记在古建上勾勒图案……在陈进德的画笔下,古建彩绘斑斓的色彩、流动的线条、美丽的图案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今年是龙年,这是我彩绘的龙。龙是古建彩绘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单从形态来分,就有坐龙、行龙、升龙、降龙、回头龙、把式龙、鸳鸯龙等,形态各异,彩绘技法也不尽相同。”陈进德说。

  彩绘,俗称丹青。古建彩绘,古代劳动人民在古建筑物上绘制的装饰画,不仅美观,且有一定的防水性,提升房屋建筑使用寿命。

  在40年的时光里,陈进德倾情守护着这项古老的技艺。为了传承中卫建筑彩绘艺术,深入挖掘和展示卫宁平原悠久的农耕文明,陈进德创办了这个农耕文化小院。

  “小院是我成长的小院,我把它改造成了农耕文化展室、老物件展览室、家庭民俗陈列室、彩绘作品陈列室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生活。”陈进德告诉记者。

  在家庭民俗陈列室,土炕装饰着炕围画,老式柜子、桌椅、茶壶、收音机,还有墙上的老照片……各种各样的老物件聚拢起来,都是难忘的历史。

  “这个炕帷子是我画的,现在很少能见到了。”陈进德说,炕围画也叫墙围画,俗称“炕帷子”,融壁画、年画和建筑彩绘于一体,是民间一种地域特色鲜明的造型艺术。

  小院里,最让陈进德自豪的还是他的古建彩绘。陈进德从小就喜欢美术,高中毕业后学习油漆绘画。之后进入高庙,跟随王在田师傅学习古建筑彩绘技艺。

  中卫高庙、鼓楼、文庙……小院里陈列着一个个古建筑模型,模型上的彩绘,都是陈进德和徒弟们的作品,让人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这些古建筑模型也是陈进德的镇馆之宝。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人被建筑彩绘色彩缤纷、内容丰富的画面所吸引,中卫建筑彩绘也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陈进德除了带领徒弟们为中卫高庙和鼓楼进行彩绘、设计、修缮外,还为灵武市高庙、兰州卧龙寺等地进行古建彩绘300余处。

  “青瓦白墙一笔一木诉乡愁,这门扇上的老虎、大象等大型猛兽,代表着‘福寿’之意;画金鱼,取‘金玉’之意;用松鹤组成‘延年益寿’的图案;用蝙蝠和流云组成‘万福流云’……每一幅彩绘,都代表着农耕时代人们美好的愿望,见证着乡村历史的发展和变迁,唤醒着人们对乡村文化的记忆。”陈进德说。(记者 张 涛 刘惠媛 陈 思)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邵志权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